乳汁與早產兒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

華人泌乳顧問協會理事長王淑芳老師提供資料,常務監事王麗玲護理師與會員林憶淳整理一篇關於「早產兒的腸道微生物群發育模式: 餵養方式及性別的影響」之文獻資訊,藉由研究可了解: 早產兒腸道微生物群的發展,隨著出生天數、性別和是否吃到母親的乳汁有著顯著影響,且呈現一種動態變化。
文獻資訊: Cong, X., Xu, W., Janton, S., Henderson, W.A., Matson, A., McGrath, J.M., Maas, K., Graf, J. (2016). Gut Microbiom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Early Life of Preterm Infants: Impacts of Feeding and Gender, PLoS One. 2016 Apr 25;11(4):e0152751. doi: 10.1371/journal.pone.0152751. eCollection 2016.
參考網址: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52751
全文下載: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111847
研究背景: 腸道微生物群在調節人類健康和疾病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其嬰幼兒時期。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群組的失調與可引起早產兒死亡的疾病息息相關,然而早產兒的腸道微生物群發展模式及影響的相關因素尚不明確。
研究目的: 運用前瞻性世代研究探討NICU住院的早產兒生命頭30天,每天的腸道微生物菌群變化情況,及其發展的影響因素。
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對象來源為康乃狄克兒童醫療中心的兩個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共納入29名在這兩個NICU住院、胎齡為28-32週、出生0-7天、生命體象穩定的早產兒。而存在已知的先天性異常、嚴重的腦室周圍或腦室內出血(≥III級)、經歷過或大或小的外科手術,或存在陽性藥物暴露史的病嬰則予以排除。
研究方法: 研究過程為: 培訓NICU中的研究護士,進行研究樣本的糞便採樣及臨床資料收集,包括餵食情況,共收集30天。利用更換尿布時,以一次性無菌壓舌板收集糞便並立即放入 -80°C的冰箱中保存,之後於實驗室中進行細菌16S rRNA測序;包括DNA提取、測序以及對序列資料的處理。
研究結果:
1、29名研究對象共收集378份糞便樣本。研究對象男嬰佔52%,白人(75%),以及非西班牙裔(69%),且55%的研究對象為剖腹產出生的嬰兒。嬰兒的胎齡為31.3±1.7週,出生體重為1459.8 ± 445.3 g,出生時間為2.1±1.0天。
2、研究對象的腸道菌群隨著出生時間的增加而出現變化,即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和擬桿菌(Bacteroides)的數量會逐漸增加,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和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的數量則不斷減少。
3、早產兒出生後每一天其腸道微生物的α-多樣性都在顯著增加,以線性混合效應模型(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進行檢驗,顯示早產兒生後天數、餵養方式及性別與早產兒腸道微生物的α-多樣性有關(p<0.05)。
4、女性早產兒出生後不久即有較高的α-多樣性;男性早產兒出生後早期腸道微生物的α-多樣性則相較女嬰為低。
5、與男性早產兒相比,女性早產兒早期腸道中梭菌(Clostridium)的豐度可能會較高,而腸桿菌目微生物(Enterobacteriales)的豐富度較低。
6、相較於接受母乳庫的捐贈乳或者配方奶的嬰兒,以母乳餵養(這裡指嬰兒接受自己母親的乳汁,但不是直接親餵)的嬰兒腸道微生物群的多樣性較高,且梭菌(Clostridium)和乳桿菌目(Lactobacillaceae)的豐富度也較高。
7、不同的餵食方式,在不同性別上早產兒的腸道內細菌組成也不一樣。
研究結論: 早產兒腸道微生物群的發展,隨著出生天數、性別和是否吃到母親的乳汁有著顯著影響,且呈現一種動態變化。
不同於配方的的產品『穩定性』要求;母乳是一種動態的奶水,這是社會普遍認同的知能及概念,許多醫學研究報告亦指出母乳對嬰幼兒的益處,本篇研究結果則更加強調對早產嬰兒而言,吃到自己母親的乳汁對嬰兒腸道健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因此,站在醫療專業人員與哺乳諮詢協助者的角色與立場,無論母親與早產嬰兒是否能夠於產後順利立即有接觸與互動,盡力協助、支持、陪伴母親,共同討論產後即刻開始的早產兒擠/集奶計畫,使其能夠親自提供乳汁給自己的嬰兒,相信對早產兒母嬰而言,無論短程或長程來說,都將有身心健康上的益處,亦是協會致力推動母乳哺育的多項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