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是躺著生小孩嗎?如何降低會陰切開術的需求?

媽媽寶寶雜誌 第 339 期

作者: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所教授暨台灣助產學會理事長高美玲 插畫/任薇諭

越來越接近預產期了,究竟應該選擇自然產或是剖腹產才好呢?國外為了倡導自然產,已經開始更進一步宣導,在台灣鮮為人知的自由體位分娩,透過待產期的姿勢改變,希望讓孕媽咪能夠達成陰道自然分娩,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所教授暨台灣助產學會理事長高美玲,將教導大家更加認識自由體位分娩。

當產婦子宮頸完全擴張後,會被醫護人員要求要摒住呼吸,用力推出胎兒,一旦陰道組織擴張太快,便會提高撕裂傷及會陰切開術的可能性。想要預防會陰撕裂傷以及降低會陰切開術的需求,建議產婦採用直立蹲姿的方式生產、或是用手和膝支撐生產,骨盆會張開。這樣的生產姿勢可以透過地心引力的協助,較好生產。部份產婦可以自由地調整姿勢,應付子宮收縮,緩慢地生下寶寶,讓會陰部毫髮無傷。

自然產vs.剖腹產

「生產就是自然的過程,建議若非不可抗力的因素,儘量以自然產為主。」高美玲教授表示,剖腹產由於會動刀傷到身上的臟器,因此需要比自然產還要久的復原時間,自然產生產時間雖然隨著陣痛時間越來越短,疼痛感會越來越增加,但只要順應生產過程,最痛時間點就在最後分娩時間接近的1至2小時,但是剖腹產開完刀後,仍然要忍住傷口疼痛,更有發生產後沾黏的機率;她以個人經驗舉例,由於剖腹產會切開肌肉神經纖維,所以不時會覺得傷口有麻麻的感覺。

自然產寶寶經過產道擠壓,同時還可得到母親腸道內的乳酸菌及比菲德氏菌等益菌及自然菌種,等於提早適應外界環境,免疫力會更好;高美玲教授強調,雖然有些產婦擔心自然產會造成陰道鬆弛或漏尿等情況,但其實陸續有研究顯示,這僅是個人本身老化的過程,統計顯示至少在產後3個月內並無差距,所以更年期後陰道鬆弛或漏尿與生產方式無絕對關係,這是女性們的迷思。

何謂自由體位分娩?

在孕婦及胎兒健康狀況良好的前提下,孕婦可以經由助產師的專業指導,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做為待產間的活動及生產姿勢,無論是蹲位、站位、跪位、俯臥位、趴位、坐位等姿勢進行分娩,使分娩方式回歸最自然的情況,且透過姿勢的轉換,也能夠影響宮縮、產力、產道、胎位、增加骨盆出口路徑等因素,讓生產更為順利。高美玲教授表示,雖然至今台灣仍未有能完整接受自由體位分娩的醫院及醫師,但至少在待產的時刻,能夠自由變化姿勢,舒緩產婦疼痛感、縮短生產過程,讓產婦透過改善子宮與胎盤之間的血流供給,提供胎兒更好的氧氣。

按照女性生理結構,要分娩寶寶應處於直立姿勢,因為若骨盆朝下搭配子宮收縮,胎兒很容易就能順著生出來,或是採取蹲式分娩,可以讓骨盆出口增大,降低難產機率,還可以有效降低產後出血及新生兒窒息的機率;但若是採取平躺姿勢的仰臥式時,寶寶要轉位下降就相對困難,所以高美玲教授強調,只要不是平躺的姿勢,就是好的分娩姿勢,而產婦在待產過程中,會有天生本能來分辨自己怎樣最舒服,且助產師能夠協助改變體位,讓產婦心理及生理都得到支持,若待產僅躺在床上,反而會導致產程變慢必須打催生針,一連串醫療介入,甚至可能會使產婦更不舒服。

自由體位分娩案例分享

高美玲教授近期於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做過2次研究,主要是希望透過不同分娩方式來減少產婦的撕裂傷,而剛好2名研究對象都是「經產婦」。

.個案A一開始要協助個案A下床行走,因為第一胎時都處於全程躺在床上,所以原本有些許遲疑,但下床後高美玲教授協助使用生產球變化姿勢,利用球來進行坐、站、趴、蹲等動作,來舒緩因陣痛而產生的疼痛,因為球是軟的且有彈性,坐上去可以很舒服,還能轉移只能盯著機器觀察陣痛的注意力,但卻不因此影響產程,子宮收縮密度反而增加,幫助產婦放鬆會陰部的壓力,協助胎頭下降旋轉,等研究結束,個案A產後更笑著分享經驗回饋,「原來生產可以這麼好玩,如果生產都這麼舒服,那我可以生第三胎了!」高美玲教授希望透過改善產婦的生產經驗,讓生產變成有趣又舒服的事,還能夠促進生育率。

.個案B尚未感覺強烈不舒服前,只要能夠下床就儘量下床,即使開指8公分仍然下床坐在生產球上,直到最後陣痛劇烈才上床休息,但上床後仍然採取跪趴姿,因為個案B的子宮頸尚未開完全,但是由於寶寶的胎頭位置還未轉正,使產婦處於想用力的狀態,所以採取跪趴姿以減少用力的感覺,並在子宮頸口開全後持續採跪趴姿直到胎頭下降至陰道口才用力,明顯減少產婦實際用力的時間,修復了產婦前胎用力2小時的害怕經驗。

自由體位分娩的優缺點

胎頭的後腦勺位置,正常情況來講必須要位於產婦的前骨盆(Occiput anterior;O-A)、左斜(Left occiput anterior;L-O-A)或右斜(Right occiput anterior;R-O-A)位置,這都是十分常見的正常陰道生產胎位,若是胎頭與骨盆不對稱,就會嘗試讓產婦側臥、雙腳打開的蹲姿或改做其他能使骨盆擴張的姿勢,尤其跪趴姿是解決胎頭與骨盆不對稱的最好姿勢,但通常一開始助產師不會給予規則姿勢變化,因為助產師希望產婦可以利用身體本能探索出最舒服的姿勢,而變換各種姿勢有利於縮短產程,並矯正胎位。

缺點在於不利於醫療人員內診,且若不平躺於床上,也無法將胎兒監視器綁在孕婦肚子上,來監測和連續記錄子宮收縮頻率與強度,以及胎兒心跳的變化;且自由體位分娩也不適用於有任何危險狀況的產婦,舉例來說,早期破水或胎頭沒固定就不鼓勵下床改變姿勢待產。

可嘗試的自由體位分娩姿勢

準爸媽們可練習變換各種姿勢,只要發覺產程沒有進展,就能約30分到1小時換個姿勢試試看,主要採取上半身直立式或跪趴式的姿勢,要怎麼變化都可以,夫妻間也可互相合作,建議孕婦待產時可以嘗試以下姿勢。

  1. 跪趴姿,建議準備枕頭讓產婦更舒適。
  2. 直立式姿勢,並扶住牆壁等穩固的地方。
  3. 趴在產球上,使身體自然垂墜,也可搭配聽音樂放鬆身心。
  4. 坐在椅子上,使上半身直立,且不壓迫尾椎骨。
  5. 即使在床上也能夠轉換姿勢,右側臥、右趴臥、左側臥、左趴臥等。
  6. 老公坐在椅子上,扶住坐在產球上的孕婦。
  7. 老公坐在椅子上,而產婦背對老公,並以對方的手來扶住採取蹲姿。
  8. 產婦站著抱住老公,使身體自然放鬆。

提升民眾生產教育知識

高美玲教授說明,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所會定期開設生產教育課程,希望培訓助產師成為生產教育專家,來轉達提升民眾知識,讓民眾了解生產的理念、何謂生產及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差異,告訴民眾生產是自然的過程,寶寶也必須要被溫柔對待,因此,必須儘量減少醫療干預,生產不應該是靠其他人輔助,而是靠自己,讓產婦相信自己可以有能力做到,透過自然產真正體會到「為母則強」的心情。

此外,建議民眾若在正常狀況下就不要急著趕赴醫院待產,可等到疼痛難以忍受的地步時再去,除非是已經破水、大出血、曾有急產的狀況,不然就可以秉持「333原則」,等每3分鐘規則痛一次,一次持續30秒,且規則性疼痛至少30分鐘以上,再準備到醫院去,因為許多大醫院不准產婦下床行走,這將會使產程變慢,所以不用太早入院,也可避免增加心理負擔。

台灣自由體位分娩現況

2014年衛生福利部推動「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希望提供孕婦友善的生產環境,邀請助產師加入醫院的產科運作,採取親善生產的理念,強調產婦不是病人,把生產視為生理過程;更希望可以借助助產師專業,提供產前與產後的溫柔照顧,並且儘量避免剃毛、灌腸、剪會陰、人工破水等醫療行為介入,但只要有任何安全上的疑慮,婦產科醫師也會立即採取該有的醫療行為。高美玲教授指出,希望台灣也能繼續努力推廣,讓更多人清楚自由體位分娩的好處。